以頻譜回應《頻譜分析:究竟警察說的是「自由」還是「豬」?》

朱孝文《頻譜分析:究竟警察說的是「自由」還是「豬」?》(下稱原文)在此:link 先說立場,我基本上和原文一樣:以觀察聲音的時頻譜Spectrogram作分析,為2019年6月12日一名警察挑釁商場內的市民所用字句的討論,作出「是『豬』的可能性比『自由』大」的推斷;文章結尾亦以神經元解說這種「視覺影響聽覺」現像的原因。 我認為原文順理成章,惟對聲音頻譜的可有更準確的解讀,所以以這篇文章補充原文的觀點。 聲音與時頻譜 (來源:原文) (若怕麻煩太多資訊可直接跳到"「自由」和「豬」"聽例子) 我們聽聲音時其實是在聆聽許多(二萬個)頻率合成的結果,這些頻率各自影響著我們聽覺的質感。愈高頻的聲音愈尖銳、聲音的音高愈高(愈高音);愈低頻的聲音愈沈厚、聲音的音高愈低(愈低音)。頻率之間的強度差別令到不同的音色產生,例如即使奏著同一個音,小提琴的音色會比鋼琴大不同。 由於聲音具時間性,時頻譜能幫助我們以圖像平面地閱讀聲音,了解聲音不同時間點的頻率分佈,以方便了解聲音的內容。本文內此點以下的時頻譜之X軸為時間(s),Y軸為頻率(Hz),顏色的愈淺代表信號愈強烈(dB)。 Y軸的比例 其實聲音處理中頻率常的比例是Log(對數)計算的,而非原文Y軸用到的Linear(線性)比例。因為大部分日常聽到的聲音的基本頻率(fundamental frequency)都在大約100Hz-1000Hz內,人聲則大約在100Hz-400Hz。再者100Hz與400Hz聽覺上的分別遠遠大過於18100Hz與18400Hz,但為簡化我不在此延申下去。用Log比例看時頻譜可令我們看得更多,更清楚。 以下是一段清楚收音的說話的時頻譜,上圖用到原文的Linear比例,下圖用到Log比例。(按圖可放大) [su_lightbox type="image" src="https://akinkkproduction.com/wp-content/uploads/2019/06/Carrie-lin-Artboard-1.png"] 上圖(如原文一樣只顯示0-10kHz) [/su_lightbox] [su_lightbox type="image" src="https://akinkkproduction.com/wp-content/uploads/2019/06/Carrie-log-Artboard-1.png"]...
ABC Versions

You might find some recordings with a few track versions in the sound map, like track A and Track B.........
講埋Track ABC

如果係聲音地圖入面禁下禁下,你可能會見到一D錄音有分幾Track...... 例如IN0023A H006同IN0023B H006,分左AB兩Track, 其實都係來自同一個次錄音,同一個地方,同一下REC制,同一下STOP制...... 原因係......之前講我處理錄音既唔Crossfade原則,所以當有野騷擾左,要剪走之後,我會情願分開幾Track尼上載,而非前後合成一Track。每個Version都有獨立既免費3分鐘,其實都抵左,當簡單十分鐘既錄音已經會有好多變化。
Longer versions?

You may find the term "longer verions" when you explore the Sound Library, but what is that? All the recordings...
更長版本?
係聲音存庫搵聲既時候,可能你會見到「有更長版本」呢個Term,今日我係度簡單解說一下。 AK IN KK既錄音可分為2種,基本版本同更長版本,分別在於長度。 基本版本通常少於3分鐘,用家可以免費*下載。 更長版本是基本版本的延續,並無經過剪接 (Crossfade) 或循環 (Looping),價格因長度和音質而改變。 *只有mp3 and wav4416 檔案類別的基本版本為免費下載。 點解要分2種版本? 係做呢個Project之後,我發現香港行山既人真係有好多,就算我平日上山,都會有好多人經過。 錄音原則係避免避免到既人為聲音,例如有人行過傾計,係唔剪接唔Crossfade既前題下,我只可以等同祈求咁岩果日無乜人行圞度。慢慢發覺要連續無人經過咁錄到長時間都有難度,所以基於呢個成本決定將3分鐘以上既錄音定為課金物,當然每段我都會有一個3分鐘內既免費基本版本做出尼。 另外經營網頁、照顧器材同上山都有成本,我唔相信做到自給自足,但總要有D收入來源,如果你需要長時間唔Loop既錄音,就要課少少金了。當然唔排除之後我會開放D更長版本比大家。
Reasons behind the project

I didn't mention much on the reasons behind the project on the About page, today let's talk about it. Old...
開始AK IN KK的原因

係關於AK IN KK果頁,我無乜講個Project既由來,呢篇就講下啦!主要原因有3個⋯⋯ 黑歷史 AK IN KK第一次出現係2016年,果陣係一個演藝學院既功課Project,要做一D想做既野。 果陣無諗咁遠,去完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節,想逼自己行多D山,投入下大自然。所以買左部錄音機,錄下山上既聲音,搞左一個Facebook Page,無聲音地圖同聲音存庫,成件事好簡漏。用既係Google Drive 同Sound Cloud。 2016年錄左11次,果陣未買三腳架,都係手揸住錄(隻手好凍),好多都會有我既呼吸聲錄埋(D呼吸聲cut得到我而家cut返)。果陣既錄音係主題:早期錄音入面。 2017年放低左件事,無錄音,係免費平台整左個網頁,主要係放個人Portfolio,順便做堆個Project網。買左個Domain,都係akinkk.com,但都係好簡漏。 真歷史 直到2018年9月,颱風山竹襲港,其破壞程度唔洗多講,半個9月漁護署叫人唔好行山住。加上果排我好頹,剩係返工無乜做過自己可以有份諗既Project,就起左重做AK IN KK既念頭。 原因1:香港較少自然聲音記錄。 圖片就大把,聲音則少之有少,上網搵點都有少少,但真係好少,或者無一個界面放埋一齊。自己覺得聲音記錄緊既係活生生既生態,同埋人既時代文化,睇到幾個大型既聲音地圖,例如:nature...
更新 – 2 April 2019

更新 - 2 April 2019 新錄音:SB0002 菱角山某大石旁
Update – 2 April 2019

Update - 2 April 2019 New Recording: SB0002 Somewhere next to a giant rock of Ling Kok Shan
關於IN和SB

今日我講一講IN同SB,兩種係AK IN KK既檔案分類用到既編碼。 簡單尼講,IN同SB都係一D錄音,都係係山上錄音既成果,但係點解要分兩個名呢? 由於錄音既地理位置係重點,為正常我去錄音前會決定一個目的地。行上山,停低,錄音,返落山。我盡量唔會一日錄好多個地方,一來留力,二來希望保留更多唔同日子天氣既分野。呢D有目的地既錄音係叫IN,例如2019年1月2日錄既IN0034。 有時都有例外既,行行下去到一個位覺聽到個聲景覺得正呀唔錄唔得,時間又許可的話,我都會停低錄既,果D就會係SB (Stop-By) 順道錄音。可以話SB既欣賞性會高D,例如2019年1月2日SB0001。 暫時上載左既SB只有一個,不過仲有更多陸續有來,一星期一個左右啦!